四川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党委书记赵天晓一行莅临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考察调研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4日     来源: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党委书记赵天晓一行莅临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考察调研

2023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天晓教授带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研究团队一行6人前往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召开座谈会。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曲木伍各教授、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沙马打各教授、彝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阿牛木支教授及彝研中心研究人员共8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民族地区劳务输出问题进行了交流。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沙马打各教授致欢迎辞,并请曲木伍各教授致辞。曲木伍各院长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各位专家表式欢迎,并对西昌学院历史及进行了简要介绍西昌学院是多学科综合性院校,由安宁校区、邛海校区、宁远桥校区3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1900多亩,拥有学生2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611人,占24%教职工1356人,专职教师1050人,少数民族教师267人教授115人,副教授277人,博士逾280人。西昌学院是省部委共建高效,正在全力以赴打造多科系、多专业、综合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曲木伍各教授希望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借助本次调查研究工作,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开展合作,中心依赖所拥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共同搭建更高水准的科研平台。

沙马打各教授在发言中说,西昌学院少数民族师生在学校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学校一直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学校涉及少数民族的教学单位有二,其一为彝语言文化学院,其二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均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作为其主要工作。从凉山彝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人种认同。凉山彝族一直认为自己是土著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不仅广泛分布在中国境内,甚至迁徙至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但一直保持着对中华民族的人种认同,这是最主要且最根本的;其二,文化认同。彝族文字是中国境内本民族自己原创的、至今为止依然在使用的系统性的语言,并且采用了“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式。所以,彝族文化与汉文化同根同源。其三,历史上中央王朝在凉山地区建立了政权,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境内的民族交流、交往是自己的民族主体意识并未消失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保留了自身的文化根基,同时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彝语言文化学院阿牛木支教授在发言中,对彝语言文化学院情况作了介绍,尤其对彝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及数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彝语言文化学院立足于凉山地区,已为凉山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彝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并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冷门绝学”项目立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与国内各大民族院校进行了广泛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西昌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何文海博士就凉山民族地区劳务输出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何博士围绕其驻村扶贫的切身体会,以及其在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对近年来凉山彝族地区劳务输出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他认为,凉山地区是彝藏走廊南来北往的通道,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尤其在安宁河流域,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生格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而言,已经有为数众多的“大家”对该问题进行了宏观研究,但对地方性的文献、史料等的收集整理等则缺乏系统性研究,以往的研究多从司法档案的角度进行整理研究,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则梳理得相对较少,若不从田野文献收集整理的角度入手,而是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些丰富的文献进行阐释的话,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难以深入。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杰觉伊泓博士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家乡的体现、生活中共同体意识的表达、对共同体意识的解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彝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产生较早,在早期的彝族神话故事中,彝族、汉族与其他民族皆是兄弟民族,尽管历史上出现过民族关系紧张的特殊时期,但是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建立了相对和谐的关系,尤其是近现代,彝汉族文化逐渐融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叶文学博士就其在凉山地区田野考察中的新发现,认为境内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从未中断。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彝族人民对汉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多方面吸收,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涵化和融合。从凉山彝区宗教场所中供奉的彝族神像、建筑上的彝族元素以及彝文经典中的佛道元素等,可以看出境内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最后,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天晓教授总结发言。他简要介绍了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情况,社科院民族所一直以推动科教融合,这也是其与西昌学院进行紧密联系和科研合作的条件。赵书记表示,中国社科院大学愿意与西昌学院在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进行更广泛、更紧密的合作。他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来的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的战略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质量推进民族工作,当二十大又重申了这一思想。社科院民族所一直把民族工作作为研究重点,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研究领域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扩展到全国,体现“三个离不开”(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铸牢”不止是少数民族的事,而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事。这是他主持民族所工作以来进行的科研转型和发展的方向。民族所已在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西昌学院各位老师的发言也给民族所提供了新的案例和新的方向。

交流会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设立博士工作站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商议

 图/文:叶文学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