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部门介绍
首页 > 部门介绍 > 中心概况

  一、发展目标

  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要在省教育厅的支持、指导与督促下,在学院领导下,在学院科技处的管理下坚持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引进人才,以专兼职的、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力量,建立多渠道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课题为纽带,以专家为核心,整合科研力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彝族文化研究人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基地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而灵活的管理机制,以便基地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基地科研水平的提升,树立基地在省内、国内彝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良好形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建成我省乃至全国彝族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应用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基地发展分三步走:第一步,用2008-2009年两年的时间打好基础,使基地各项工作走向正规。申报1-3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的研究项目,3-5项省厅级的科研项目,并出版和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省内树立良好的学术形象。第二步,用5年的时间,到2014年,开展中心彝族文化基础研究、彝族文化应用研究 ,把基地建设成建成我省乃至全国彝族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应用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再用5-6年的时间,到2020年,把中心打造成既有着广泛的对外联系,又有着鲜明学术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彝族文化研究机构。在此规划下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二、明确基本职能

  作为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必须确定本中心的基本职能。中心基本职能拟定为:

  1、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推动彝族文化研究工作;

  2、组织和举办各种彝族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3、收集整理彝族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建成彝族文化研究成果资料库;

  4、开辟彝族文化研究专栏或创办彝族文化研究学术刊物。

  5、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料和网络建设。

  6、联合国内外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互动研究。

  7、建设一支有较强研究实力的研究队伍;

  8、产出丰富的彝族文研究化成果,多出高质量的有影响的成果。

  三、加强学术建设

  1、创建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形象。要全方位地进行彝族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要进行彝族文化的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逐步建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具有良好形象的研究中心。
 
  2、为了更好地发挥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地域优势,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确立中心的研究特色,把5个研究方向中的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部作为中心的特色做大做强。

  3、以课题为纽带,提高科研效益,要大量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工作,多出成果。要集中力量申报部分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项目,出一些高质量的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收集整理彝族文化研究资料,梳理彝族文化研究成果, 为学术界提供彝族文化研究动态、研究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彝族文化研究资料室和数据库。

  5、搜集和展示彝族服饰文化、彝族漆器工艺文化、彝族绘画雕塑文化、彝族毕摩宗教文化及其它非物质文化,为中外学者观赏和研究彝族文化提供直观的资料。

  6、开展彝族文化资源向彝族文化资本的开发性研究,关注彝族社会发展,建设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研究实体。

  7、开展各种彝族文化研究及其相关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

  (1)与洲内或省内外彝族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及相关的学术团体积极合作、交流,开展学术活动。

  (2)邀请省内外、 国内外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作学术报告,建立起广泛的学术交流网络。

  (3)以《西昌学院学报》 “彝族文化研究”专栏(定期)为阵地,上发表研究文章。

  (4)编印《彝族文化研究简报》(每年1--2期)

  (4)编辑出版《彝族研究论丛》(不定期)。

  (5)积极开展普及、宣传、弘扬彝族文化的工作,并寻找机会与外界合作进行彝族文化研究成果开发工作。

  四、重视人才培养

  培养彝族文化研究人才是又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1、研究中心对研究队伍的组织以立足本校,特别是以彝族文化研究历史长、实力较强的彝文系教师为基础,联合爱好并有一定的彝族文化研究实力的教师,并适当吸纳国内外研究者为基本原则,以利于本校彝族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在彝族文化研究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研究骨干。

  2、青年教师是本中心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以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同时对青年研究人员要提出较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他们多发表有影响的彝族文化研究论文。

  3、帮助和鼓励本中心青年研究人员,参与重大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并作为第一负责人申报和研究省部级等课题。

  4、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本中心研究人员的水平。特别是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指导中心内研究人员的课题研究,培养本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5、利用四川省彝文系的彝族文化教学阵地,培养彝族文化研究人才。以本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全院开设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课程,在全院各专业中培养各方面的彝族文化爱好者和研究人才。

  五、落实责任

  1、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下设若干工作岗位及5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室。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对中心主任负责,中心主任对学院和省教育厅科研处负责。要明确职责,层层落实责任。

  2、落实科研任务。

  中心要提出具体的科研任务,以提高科研效益,培养彝族文化界的高级专家学者。具体任务为:

  (1)专职人员在1-2年内以第一主持人申报一项州厅级及其以上的科研项目,并参与1-2项州厅级及其以上的科研项目;兼职人员在1-3年内以第一主持人申报一项州厅级及其以上的科研项目。

  (2)中心专职人员每年公开发表3-5篇学术论文,2-4年内出版一部学术专著,或主编一本书,或出版一本译著。兼职人员每年公开发表1-3篇学术论文,2-5年内出版一部学术专著,或主编一本书,或出版一本译著。

  (3)中心每年要举办1-2次省州级、国家级或更高级的学术讨论会;每年举办5-8人次全校性的或更高层次的学术报告活动。

  (4)要积极申报院级、州级、省部级、国家级等各种科研成果奖项,以级别高,数量多的科研成果奖项提高和树立本中心的形象和地位。每3年内中心要有1-2项省部级或国家级的成果奖,有3-5项地州级成果奖。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克蒂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尔子    阿牛木支

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洛边木果  

委员会组成9人)

校外:(6人)

曲木铁西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李文华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罗庆春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教授  

李忠英      四川省彝文教材编译室主任,译审

马尔子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所长,译审  

马海尔哈  凉山日报社副总编,高级记者

校内:(3人)

张克蒂        西昌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洛边木果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阿牛木支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2004年合并原西昌师专彝学研究中心和原凉山大学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组建为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所,2008年通过四川省教育厅评审合格,认定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于2010年通过四川省社科联评审合格,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受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领导与支持,由西昌学院建设与管理,设为校内独立的处级科研机构。中心主要任务是通过本中心项目发布与管理、学术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建设中心网站和资料室等渠道,组织和协调全省及周边地区彝族文化专家学者,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彝族文化研究工作,并承揽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中心发展目标是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我省彝族文化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把中心打造成为有鲜明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基地、 人才培养基地、咨询服务基地、资料信息基地。

中心现有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公室主任1名,专兼职研究人员69人,其中教授46人,博士21人。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获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优专家、州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校学术带头人共26人。

中心现有一幢1500多平方的办公楼,设有办公室1间,研究室3间,小会议室1间,学术报告厅1间,办公设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中心建有资料室和彝文书法展厅、彝族漆器展厅、支格阿鲁文化展厅等三个彝族文化特色展厅。中心建有基地网站——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网站和基地刊物——彝文学术刊物《彝族文化研究》(内部刊物)等两个交流平台。

中心设五格研究方向: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研究彝族文学艺术研究彝族教育教学研究彝族宗教民俗研究,其中“支格阿鲁文化研究”为中心特色品牌研究方向。

项目发布

 中心2009-2016年共发布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235项,其中2009年21项,2010年30项,2011年30项,2012年23项,2013年30项,2014年35项,2015年29项2016年26项。结项150余项目。

中心按省哲社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监管。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评审办法》,征集课题指南,发布项目申报通知,初审、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项目中期督查,结项审批等程序严格评审与管理,并进行成果材料管理工作。

学术研究

2008年以来,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主持有各级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洛边木果《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研究》;阿牛木支《彝族克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王继超《彝族诗歌格律研究》;郑剑平《四川凉山州彝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邱富元《跨境彝族倮人(濒危)语言调查研究》;蔡 富 莲《 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研究 ;王继超《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精选翻译》;苏连科《彝族语音及口传文化的数字化基础理论研究》阿牛木支的《现当代彝文文学研究》

中心专兼职人员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80余篇论文(不完全统计),出版85余部专著、译著、教材和科普书籍,其中以《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支格阿鲁》(四川版)、《支格阿鲁王》(贵州版)、《阿鲁举热》(云南版)、《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彝语义诺话语音研究》《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彝族语言与文化概论》《阿普尼乃谱系文化》《彝英语音对比研究》《彝族克智译注》《实用彝语》等13部为标志性成果。

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州厅级奖20余项。其中曲木铁西专著《彝语义诺话研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王继超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杨甫旺专著《彝族文献长诗研究》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王明雯专著《凉山彝族习惯法研究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成果推广

1)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彝英会话教程》《支嘎阿鲁王》《支格阿鲁文化研究》等16部教材、专著、译著作为教材或教参推广运用到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育教学之中。

2)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凉山电视台、西昌学院作了50余次学术讲座。

3)《螺髻山支格阿鲁文化旅游开放研究报告》等部分研究成果被凉山州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采纳运用。

4《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等部分研究成果指导凉山州民政民族工艺漆器厂等多家漆器工艺生产实践,并在四川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凉山日报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影响广泛。

学术交流

(1)中心建立以来主办和承办了15个全国性与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如“首届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讨会”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年会暨《凉山彝族哲学研究》研讨会”等。

(2)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研讨会80余人次,如2014年中国彝学论坛” 、“英语世界里的彝族文化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等。与川内外研究基地和科研单位相互学习交流40余人次。

服务地方

1)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到喜德县和西昌市彝族群众之中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2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洛边木果、阿牛木支等6人作为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专家,每年参加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评审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3以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为材料和基础建成了中心的支格阿鲁展厅、彝族漆器展厅等两个展厅、彝文书法展厅,对社会、学生等开放,很好地推广应用了中心的研究成果。

4)专兼职人员叶峰等带领师生为凉山彝区农村建设设计和美术服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2017年6月21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信息化处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