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大四上学期,我怀揣教育理想,来到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布拖中学,开启为期四个月的地理支教实习。这座位于海拔2300米的校园,被云雾缭绕的群山环抱,彝族学生的百褶裙在风中翻飞,像极了大凉山跃动的脉搏。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体会到乡村教师的坚守与不易,更让我领悟到地理教育的真正使命——为深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望向世界的窗。
重构课堂:让地理从云端落到泥土
初到班级时,学生对着课本上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板块运动”茫然无措——这些概念距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我决定将课堂“种”在布拖的土地上:
用脚步丈量经纬:带学生登上后山,用影子长度测算太阳高度角;在泥石流冲沟旁讲解水土保持原理,用彝语谚语“山无衣会冷,地无树会哭”引发生态保护讨论。
以文化激活知识:结合彝族十月太阳历,解析地球公转规律;借火把节的火光,探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让困境成为课题:针对学生家中常见的因冻土导致的房屋裂缝,开展“冻融作用模拟实验”;用无人机航拍村落布局,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双向成长:从“师生”到“共学者”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
“老师,索玛花为什么只在悬崖开?”
一名女孩的提问促成了“高山植物垂直分异”考察活动,她带领我在陡坡上辨认20余种野花,这份“乡土植物图鉴”后来成了全校地理课的拓展教材。
“我想修一条通到成都的路”
曾因贫瘠辍学的阿合,在“交通区位”课上用碎石拼出梦想中的公路模型。三个月后,他在全县地理竞赛中获奖,演讲稿里写:“等高线不是困住大山的锁链,而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阶梯。”
“手机里的世界是真的吗?”
为回应孩子们对山外的想象,我发起“地理漂流瓶”活动,让沿海大学生寄来附有经纬度坐标的贝壳、矿砂。当学生触摸到青岛的海水结晶时,眼里的光比星空更明亮。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