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7日 作者:lxy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一、基本信息
申请学校 | 西昌学院 | ||||||||||
专业名称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修业年限 | 4年 | ||||||||
专业代码 | 081401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 | ||||||||
本专业设置时间 | 2010年 | 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 245 | ||||||||
拟试点首批人数 | 40 | 拟试点年级 | 2013级 | ||||||||
所在院系 | 轻化工程学院 | ||||||||||
改革试点时间 | 2013年09 月 —— 2017年 07月 | ||||||||||
专业负责人 | 姓 名 | 张万明 | 工作单位 | 西昌学院 | |||||||
性 别 | 男 | 行政职务 | 教研室主任 | ||||||||
手 机 | 13568666923 | 办公电话 | 0834-2581983 | ||||||||
专业联系人 | 姓 名 | 刘洪 | 工作单位 | 西昌学院 | |||||||
性 别 | 男 | 职称/职务 | 教授/学科带头人 | ||||||||
手 机 | 13981588949 | 办公电话 | 0834-2581983 | ||||||||
邮 箱 | liuh423@163.com | ||||||||||
试点专业主要成员基本情况 |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项目分工 | ||||||
张万明 | 男 | 1971.01 | 教授 | 西昌学院 | 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 | ||||||
刘 洪 | 男 | 1978.09 | 教授 | 西昌学院 | 实践条件建设和教学的实施 | ||||||
陶 明 | 男 | 1961.04 | 教授 | 西昌学院 |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 ||||||
江文世 | 男 | 1968.09 | 教授 | 西昌学院 | 实践基地建设 | ||||||
毛顺光 | 男 | 1965.08 | 教授级高工 | 瑞康钛业 | 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 ||||||
解正军 | 男 | 1978.08 | 高级工程师 | 江铜集团 | 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 ||||||
刘洪璋 | 男 | 1962.02 | 教授级高工 | 攀钢二基 | 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 ||||||
朱跃华 | 男 | 1964.05 | 教授级高工 | 攀西地质 | 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 ||||||
蒋中国 | 男 | 1964.07 | 副教授 | 西昌学院 | 实践基地建设 | ||||||
朱静平 | 女 | 1982.08 | 副教授 | 西昌学院 | 实践教学管理 | ||||||
焦 钰 | 女 | 1986.03 | 讲师 | 西昌学院 | 实践教学 | ||||||
李萌崛 | 男 | 1984.05 | 讲师 | 西昌学院 | 实践教学 |
二、改革背景
1、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四川省加大攀西地区钒钛、稀土资源开发,加快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西昌学院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西昌学院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年招生人数为76人,目前在校学生245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增大以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学时,注重材料科学与工程在钒钛、稀土产业中的应用。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工程意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培养工程素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类型繁多,近年来该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值得业界关注。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集体的智慧和努力,勇于探索,求实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西部民族地区工科办学的专业特色: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族地区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人才需求;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良性互动。
我院从1977年开始招收农田水利专业专科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历经30多年的风雨历程,以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技术人才为己任,以地方水能资源开发为依托,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和资源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办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差异大。由于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类型不同,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中技术背景差异较大。大多数高校设置的技术背景是三大传统材料,部分高校以石油、化工、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技术为背景。技术背景的不同还会导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差异,甚至可能办成无技术背景的纯理论的材料科学专业。
(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差异大。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生来源各不相同。有些是传统的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长,有些是新近升格的本科院校和新办的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差异,办学定位的不同,导致学生来源差异较大。新建院校无法与办学历史长的重点院校相比,使得该专业毕业学生的质量有较大差异。
(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受市场经济和企业改制冲击,生产实习也不可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企业执行。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担心影响生产次序和人身安全问题。
2、本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意义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从专业素质基础能力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上述专业素质基础能力要求为本专业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可以弥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缺失,使专业更贴近产业,教学更贴近企业。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扎实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借助“卓越计划”的实施,在国家通用标准与产业专业标准要求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本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并完成以下目标:
(1)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制定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2)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拟定“工程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案
(3)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
(4) 根据“校企”培养方案,进行先期的试运行
三、人才培养
(一)、培养标准
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受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钒钛材料、稀土材料、建筑材料等攀西特色资源的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生产与管理、产品设计与开发以及科学研究的应用型工程师。
企业培养阶段,是在3年的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利用1年时间有针对性地在如下方面进行能力培养:
1、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及具备初步相关技能,了解新兴技术(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4)
1.1 具有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作所需的基础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1.2 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方法、技能
1.3 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对应国家通用标准4、5、6)
2.1 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的雄厚基础。
2.3 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具备编制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形成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的能力;
2.4 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
2.5 能参与改进建议的提出,并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2.6 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工程推理和判断能力,能够发现、分析和判断问题的症结所在。
2.7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3、 掌握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8、9、10)
3.1具备工程项目集成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能够对系统优化提出方案和建议。
3.2 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预算,具备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的初步能力。
3.3 具有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3.4 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行动。
3.5 具备参与管理、协调工作、团队,确保工作进度以及参与评估项目,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4、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9、10、11)
4.1 具有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4.2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团队运行、成长和壮大中的各种变迁,初步 具备带领团队前行的指向和能力基础。
4.3 能够熟练利用现代交流媒介进行工程表达,并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与阐释。
4.4 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和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4.5 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4.6 能够跟踪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4.7 熟练阅读外文材料和文献,具备较强的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
4.8 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的责任(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3、7、8、10)
5.1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敢于负责任,并与世界工程界保持同步。
5.2 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知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企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5.3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适应发展的学习能力。
5.4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跨专业、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
1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2 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在实习和参与新产品开发设计管理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
3 培养模式
实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四年教学实行三加一体系,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半年,企业实习要紧密结合学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分散安排在第二至第七学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
(1) 采取学校导师负责和企业导师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联合培养机制。
(2) 应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需要,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从每个学生的加强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课程体系重构
针对现有培养方案工程型偏弱的缺点,从综合性和系统性两点出发对课程体系重新构建
1、在公共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块课程体系中,注重增大以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学科的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学时,注重材料科学与工程在钒钛、稀土产业中的应用。
2、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块中,在遵循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材料工程基础、电气工程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制图、材料理化性能测试等为核心理论与实践课程。
3、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教育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既要集中体现大化工背景下的材料观,又必须凸显为产业服务的特色。学生在基础教学、专业基础教学学习结束后,即进入大四学习之前,选择金属学、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为主要专业课学习,这样学生在就业时,可根据较细的专业方向就业,在系统外又可按大工程专业就业,增强了适应性,拓宽了就业面。
4、强化课程设计,改变以前参与教师科研的形式,在第 4、5 学期相关的专业课学完后,设置对应的集中的以学习小组管理对象的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自己设计科研项目,通过答辩立项、每个项目有组长统筹管理,结题必须答辩验收。
5、严格管理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都是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为做到保质保量,本专业要求在第七学期导师就必须考虑课题,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先进行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寒假期间就进入课题工作阶段。学生通过大半年毕业环节的锻炼,其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均能大幅度提高。做实了毕业环节,就会使学生通过半年的历练使前三年半积累的知识得到升华。
(四)、校内外师资队伍
1 企业工作经历教师
教师姓名 | 教师姓名 | 教师姓名 | 教师姓名 |
刘 洪 | 教授 | 冶金企业兼职工作12年 | 金属材料技术前沿、毕业和课程设计 |
张万明 | 教授 | 非金属材料企业兼职5年 |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
刘雅刚 | 高级工程师 | 大型央企(攀钢)工作13年 | 毕业设计、课程设计 |
敖 波 | 副教授 | 有机功能材料企业兼职3年 |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
焦 钰 | 讲师 | 高分子材料企业工作3年 | 高分子材料生产、毕业设计 |
李萌崛 | 讲师 | 材料加工企业工作3年 | 材料性能分析与检测、毕业设计 |
谭盛春 | 讲师 | 硅酸盐企业兼职4年 |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 |
黄海燕 | 讲师 | 有机功能材料企业兼职3年 |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
2 工程实践经历教师
教师姓名 | 教师姓名 | 教师姓名 | 教师姓名 |
陶 明 | 教授 | 高分子合成与工艺 | 高分子材料制备、检测、毕业设计 |
江文世 | 教授 | 钒钛材料 | 合金材料制备、性能检测 |
陈家才 | 教授 | 工程技术方向职业规划 |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就业指导 |
马金华 | 教授 | 考研综合实践面试指导 |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就业指导 |
毛顺光 | 教授级高工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 创新训练、毕业设计 |
解正军 | 高级工程师 | 材料性能检验 |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
刘洪璋 | 教授级高工 | 冶金工艺学 |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与管理 |
朱跃华 | 教授级高工 | 材料加工工艺 | 创新训练、毕业设计 |
(五)、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 已建成以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1)材料金相显微结构实验室
(2)材料力学实验室
(3)材料物理性能实验室
(4)金相制样室
(5)材料热分析实验室
(6)电子与电工技术实验室
(7)材料表征实验室
(8)粉体材料工程实验室
(9)高分子合成与工艺实验
(10)冶金生产技能训练与考核仿真实训室
2 已建成以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四川地质勘查开发局攀西地质大队
(2)攀钢集团西昌钢钒公司、攀钢集团新钢业公司
(3)重庆钢铁集团西昌太和铁矿
(4)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5)中美投资集团西昌瑞康钛业集团公司
(六)、企业学习阶段方案
企业学习阶段采取以下方案
1、校企共同制定工程实训项目
学生在企业的工程实训内容由校内导师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企业导师根据企业结构和文化共同商定。在选择合作培养企业时,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保证学生在管理和生产的一线实训,全面掌握车间生产、管理、设备选型、质量检验等工序,并培养学生从事材料生产和工艺研究方面技能和技术培养。
2、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
安排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讲解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操作方法及步骤,如:无机非金属材料性能测试(36学时、2学分)、先进陶瓷制备与加工(36学时、2学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40学时、2.5学分)、材料检验与理化实训(36学时、2学分)、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实训(36学时、2学分)等,保证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和实训取得良好效果。
3、定期访问和反馈
校内导师定期下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工程和管理能力训练,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强化学生对材料制备、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理解和应用。一是督促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二是和企业定期沟通,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内容。
学生将实训效果定期向校内导师书面汇报,校内导师结合对学生的观察和企业导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笔试和实践环节考核。
4、毕业设计制定
实行双导师制,共同协商毕业设计题目。学校配备的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双导师对毕业设计重要环节把关,包括选题、总体设计、创新点、成果展示和毕业答辩等。
5、毕业设计的考核
主要依据选题的类型、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培养方案目标要求。“校企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共同进行学生的毕业答辩,根据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内容以及答辩情况,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七)、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
1、教学评价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教师实践课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实践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是否完善以及教学文件是否(实验大纲、实验指导、实验教学进程、实验考试或考核评分办法等)齐备等方面来进行。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来进行。其中,在校学习期间的考核按学校相关方法进行。
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单位的指导教师共同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实践成果等几个方面。
考核方式包括:专业实践成果书面总结(设计或论文等)材料及质量评定、专业汇报和答辩、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
考核结果按加权平均分得到:工作态度(0.1)、创新能力(0.15)、团队协作精神(0.1)、实际操作能力(0.3)、专业实践成果(0.35)。共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2、改革与创新
本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四年教学实行三加一体系进行,前三年主要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和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最后一年主要在企业完成衔接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实训,工程训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达到更好的工程训练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企业项目与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另外,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必须相应的创新设计学分,以工程实践和课外创新推动专业教学。
课程体系以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构筑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构建专业方向,整个体系具有开放性,可根据社会需要,在该平台上设置新的专业方向;该体系的最顶层为专业方向前沿课程及其它任选课程,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成果与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于201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从大一开始就注重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进取,经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确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科研促教学、教学抓多证、多证促就业”的专业特色。历经五年努力,真正实现以下成果:
1、制定出一套“卓越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2、 建立一支“卓越计划”工程型教师师资队伍;
3、 校企合作办学;
4、利用制定出的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及建立的教师师资队伍对后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培养,不断完善与改进;
5、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