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4日 作者: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越过群山遇见你
——在大学校园听罗洪木果讲歌词创作
近日,由西昌学院科技处、西昌学院图书馆、预科教育学院主办的艺术讲座《越过群山——歌词的视野与情怀》在西昌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104教室举行,讲座由预科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马史火主持。主讲人是凉山本地的青年词作者、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第九次全国音协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凉山州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罗洪木果。
心随声动,在这个下午,师生们跟随罗洪木果的歌漫游音乐世界,感受艺术之美。歌声、掌声、欢声笑语弥漫在四月这个美好的午后。
首先,预科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马史火代表预科师生对罗洪木果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在罗洪木果的歌词中就能体现出来。罗洪木果作词的歌曲《金不换,银不换》入选2018“听见中国听见你”,入选第七批“中国梦”主题创作歌曲;《那一抹红》是用自信豪迈、激情昂扬的百字歌词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百年峥嵘岁月,是广大青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昂扬风貌。他是用歌词在表达自我,唱响时代。
讲座从中华古老的文化谈起,罗洪木果将歌词创作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原始歌谣《弹歌》、《候人歌》,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乐府,建安的悲歌,以及从杂言到四言再到五言、七言……诗词的脚步轻轻,从试探到成熟,从远古到当下,乘着时代的风云,且歌且舞而来。接着,罗洪木果又从音乐文学的属性讲述,深入浅出地讲解创作中的起承转合、主歌副歌设置、主旨提炼技巧……
除了邀请大家初尝了“歌词创作”的奇妙,罗洪木果更带大家欣赏了由他作词的作品。这些作品串联起来,便能看见他的创作过程、技巧提升、词风转变和心路历程。《石头》、《听见凉山》、《出云之月》、《那一抹红》、《你是微光》、《永归》……歌词里有有沉默不语的大凉山,有父母的牵挂、游子的乡愁,有疫情期间的感悟和温暖,有慷慨豪迈的家国情怀,有百年党史、奋进之路的自豪。沉醉于诗画般的音乐,带着体味生活的诚挚之心,艺术似乎不再高深莫测。
西昌学院图书馆馆长何刚对讲座作了总结。他认为大学就应该有大学的学术氛围、学术习惯和学术特色,预科教育是预见大学。所以,从预科教育学段开始,同学们应该学会培养自己听讲座、听高质量的讲座的学术习惯。本次讲座聚焦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中歌词的视野和情怀。从歌词的概念、如何填词、空词怎么写、韵脚和开闭口的意义等方面,结合自己对作词理论的把握与经典歌词的创作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个人民族音乐歌词创作从“小我意识”到“家国情怀”的心路历程。到达“越过群山不忘山,胸有情怀视野阔”的高度、深度和厚度。
讲座后,同学们争相提问,与罗洪木果面对面交流。学生会副主席格桑同学感慨良多,他说原来每一种艺术都在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人生,原来歌曲也可以蕴含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个人的追求与梦想。官正同学说罗老师是在用歌词表达他内心简善若水的大格局。
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讲座,对于词作者罗洪木果而言,他用歌词串起了一个热爱音乐与文学的少年的一生,越过群山到大江大河,从个人抒情到时代高歌,从小我到大我;视野渐宽,情怀厚重。对于现场每一个青年学子而言,这一次讲座与以往的学术讲座不同——它涉及音乐与文学;它畅聊艺术与生活;它站在山峰之巅,对话日月星辰;它打破疫情的压力,诉说心中热爱;它创造美好,治愈青春。若有理想,若有希望,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勇似少年时!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