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新闻

中国西部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在我院举行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1日     作者:马铃薯研究中心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7月28日,中国西部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在我院举行。论坛由重庆工商大学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省企业经济促进会PPP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论坛聚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抉择与精准扶贫,多位专家学者就深化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及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着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学术交流搭建合作平台。

  西昌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彭徐首先致欢迎词,彭书记对此次论坛在我院举行、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莅临表示欢迎,期待论坛通过学术成果分享、学术思想碰撞,为中国西部绿色经济发展及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凉山州委州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马布都在致辞中表示,凉山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政府、市场、社会扶贫力量共同发力,抓重点补短板,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希望专家学者能就凉山州精准扶贫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比如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市场化的路径选择等,为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建言献策。

  在主题发言中,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教授认为,绿色发展是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该是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遵循。他以西昌市邛海的保护和开发为例,认为应该以设立“海长”、征收生态资源补偿费、设立生态资源保护基金、建立生态资源保护半径等方式兼顾生态和发展的平衡,让绿色资源成为真正的富民资源。

  成都市社科联(院)副院长、研究员王苹谈到彝族聚居区文化扶贫问题,她认为,应依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项目,加强彝族文化资源创意策划和转化,完善各类彝族文化生产服务网络,培育一批彝族文化生产和服务的主体,扩大彝族群众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收入,为文化扶贫增添市场化力量,促进文化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推进,四川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在下一步工作中,应重视解决扶贫主体意识缺位、机会缺位和技能缺乏等问题,强化扶贫开发过程中政府和贫困户双向互动,注重各方扶贫力量多位联动。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董洪清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凉山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极具传承和创新价值,但一些民风民俗逐渐演变成陈规陋俗也不可忽视。他认为,应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完善政策措施和村规民约,以传承好的民风民俗和治理陈规陋俗为抓手实现省委提出的“四个好” 建设目标。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尹梦霞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金融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凉山州贫困地区实施普惠金融要与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深度结合,有的放矢的开展扶贫工作。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阎星研究员,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前党委书记、院长曾令秋教授,重庆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副主任任毅副教授、四川省经济促进会PPP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鹏工程师、重庆工商大学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助理黄潇副教授、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学权教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荣敬龙等专家学者也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或自由交流。

  最后,杨继瑞教授代表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给董洪清教授、尹梦霞教授等专家颁发“金沙智库专家”聘书。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