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研室举行
“开学第一课”集体备课会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讲好“开学第一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研室于2025年2月22日上下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楼1209室进行“开学第一课”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负责人滕传婉老师主持。

备课会伊始,滕传婉老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2025修订版教材与2024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介绍,提出了“用好案例事半功倍”的教学建议,即第1-2讲理论部分选择典型案例、第3-11讲选择常用案例、第12-16讲选择时代案例,分享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的诸多概念及其内涵,将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接着,聂京波老师就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课前导入、教学方法、案例准备等方面进行了备课说明。最后,参会教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第一、二讲内容,以开放式研讨的方式,逐一分享交流备课思路。
备课会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沈良杰书记和杨永清院长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沈良杰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我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课程,老师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好国家民委、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部署要求,真抓实干、下苦功夫,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扎扎实实把“概论课”讲好。杨永清院长则强调该门课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内在特征和实践要求,同时把集体备课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切实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滕传婉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滕传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