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2004年6月,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彝学研究中心和原凉山大学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合并组建了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所。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评审认定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所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更名为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通过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审,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受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的业务领导与支持,由西昌学院建设与管理,为学校独立建制的正处级科研机构。中心主要任务是通过项目发布与管理、学术研究、举办学术会议、建设彝族文化主题展厅、承接地方委托项目研究、建设中心网站和资料室等渠道,组织和协调全省及周边地区的专家学者,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彝族文化研究工作,为四川彝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彝族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中心、人才中心、信息中心和资料中心,把中心打造成为有鲜明特色的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咨询服务基地、资料信息基地。
(二)基本情况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底,有主任1名,办公室主任1名,专职研究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博士6名;专兼职研究人员69名,其中教授46名,博士2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优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共计23人。
中心办公设施齐全,现有一幢1850平方米的办公楼,设有3间办公室,5间研究室,1间博士工作站,1间会议室,建有彝文书法、彝族漆器文化、支格阿鲁文化和彝族服饰等4个彝族文化主题展厅。中心与彝语言文化学院共建了1个彝文文献室和1间学术报告厅。中心建有基地网站“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网站”和基地刊物“彝文学术刊物《彝族文化研究》”(内刊)两个平台。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研究、彝族文学艺术研究、彝族教育教学研究、彝族传统民俗研究,其中“支格阿鲁文化研究”为中心特色研究方向。
(三)主要工作
一是项目发布:中心按省社科联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评审办法》,每年定期对外发布项目,严格按照征集课题指南,通过资格初审、网络盲审和会议评审的环节,确定每年立项项目,开展项目中期督查,结项审批、成果归档等程序开展项目管理。中心2009年以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以四川省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对外发布项目至2022年末,共发布科研项目434项,其中已结项323项。
二是学术研究:2008年以来,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主持各级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中心专兼职人员在《民族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420余篇论文,出版110部专著、译著、教材和科普书籍,出版标志性成果18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州厅级奖30余项。
三是成果推广:
1.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编撰的《现代彝语教程》《彝英会话教程》《支格阿鲁王》《支格阿鲁文化研究》等21部教材、专著、译著,作为教材或教辅读物推广运用到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育教学之中。《现代彝语教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凉山电视台、西昌学院作了60余次学术讲座。
3.《螺髻山支格阿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被凉山州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采用。
4.《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等研究成果指导凉山州民政民族工艺漆器厂等多家工厂的漆器工艺生产实践,并通过四川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凉山日报社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是学术交流:
1.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主办或承办了“首届和第四届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讨会”“凉山彝区精准扶贫与永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第七届国际彝缅语言暨语言学会议”等21场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
2.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达120余人次,与省内外研究基地和科研单位开展学习交流达60余人次。
五是服务地方:
1.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定期赴凉山州各县市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2.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沙马打各、阿牛木支、何刚等6人担任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专家,每年参加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评审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3.中心建有彝族漆器、支格阿鲁、彝文书法、彝族服饰四个彝族文化主题展厅。展厅长期对外开放,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的参观调研,充分发挥了中心研究成果的宣传教育价值。
中心办公地址: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
中心网址: https://yicsc.xcc.edu.cn/
中心研究人员
中心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