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2日 作者: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五个一”特色活动四月推荐书单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华夏边缘》(增订本)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华夏边缘》(增订本)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卖出了20万册。2005年,时隔20年后,波兹曼的儿子安德森再版了这本书,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媒介生态学专著之一。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他于2003年10月去世,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道。2008年5月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两部著作的中文译本:《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就西方传媒理论的引介而言,这是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译本出版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进展。
在一场激烈的印巴板球比赛中,一个女孩儿在巴基斯坦呱呱落地,母亲按场上一位球星的名字给女孩儿起名叫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拉饰)。时间如梭,转眼沙希达已经六岁了,可仍然不会讲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寺朝圣祈愿。在乘火车返回巴基斯坦的途中,小沙希达在母亲沉睡之时下了火车,随着火车隆隆起动,母女两人就这样活生生生地被分隔在国境两端,虽近在眼前,可又不啻远在天边。 帕万(萨尔曼·汗饰)是一位生活在印度德里的哈努曼神的忠实信徒,至憨而近愚。他逢哈努曼神必拜,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从不说谎,我从不做偷偷摸摸的事。一次机缘巧合他结识了美丽的拉茜卡(卡琳娜·卡普尔饰),两人相爱至深,正在为结婚买房而努力攒钱。这时,帕万在街头看到了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小沙希达,就把她带回到拉茜卡的家中,从此帕万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