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4日 作者:团委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到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乡村振兴,2023年7月9日——24日,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大国三农 科技先行”负责人张桥桥带领团队成员与“凉山黑绵羊健康养殖领跑者和“科技火种播乡村 社会实践显身手”实践团队共同深入凉山州布拖县开展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汗水挥洒的第一站——古德村草原
带着对课堂外广阔知识的渴望,团队来到放牧人的圣地、牛羊幸福的天堂——古德村草原。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牧草进行辨认,徐睿老师说:“闻一闻这种草是不是有一种很清新的味道?对于牛羊来说,大自然的草好比用长白山的水清蒸的大闸蟹一样美味。”把课堂开到放牧草场,刘金海老师和王燕群老师指导同学观察牧草生长状况,现场教学生辨别牧草种类、生长差异、营养价值的区别、种植要领及注意事项等,引领同学们回顾牛羊放牧饲喂知识要领。大家情不自禁各司其职,有拿出相机拍照的、有拿着记录本做记录的。随后团队成员与当地放牧人做了深入交流,一位和蔼的大叔说“这里水质很好,草量丰富,牛羊长得好,我们的日子有盼头。”在大家求知若渴的目光中,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着。
青春汗水挥洒的第二站——凉山黑绵羊养殖基地
来到布拖县凉山黑绵羊养殖基地,师生们对黑绵羊养殖场建设规划、周围牧场环境,以及养殖圈舍进行了全面调研。
接着,团队成员“各显神通”,为黑绵羊高效快繁和健康养殖做研究,采集血液和粪便皮毛、检测青贮品质、繁殖率统计等;细心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专业符号,彰显着“科技”的力量。忙碌的身影和自信的笑容见证着“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忙碌、自信、团结和默契,是青年大学生的情怀,是“新农人”的坚守,彰显扎根“三农”的誓言。
凉山黑绵羊繁殖率较低,一般一年一胎,一胎一羔。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凉山黑绵羊定时人工输精技术,提高繁殖率,助力黑绵羊产业的发展。优秀青年最不缺的就是执行力,说干就干,团队通过讨论策划,制定了为期14天的黑绵羊定时人工授精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4天的细心操作,成功完成20只母羊的定时人工输精,将高效快繁技术实践到黑绵羊繁殖中,过程中克服了艰苦的生活和实验操作等困难。团队成员田鸿还兼职团队厨师,她说:“实践发现,我们的每一种本领都有用武之地”。
青春汗水挥洒的第三站——田间地头、农牧市场、养殖户等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好的结果。作为大学生,我们深知肩上责任与使命,为了更好的了解乡村的发展、传播科学技术。利用实验的空余时间,团队连续6次走入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农牧民家,每次徒步近十几公里。每到一个地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宣讲养殖知识、疾病防控要点,分发宣传手册等,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传播科学方法。一本小册子、一趟走访、一次交谈都传递着科学饲养的理念。宣讲活动得到了当地农牧民、养殖户的热烈欢迎,他们亲切地举起大拇指说着“卡莎莎”,用自己的方式对我们表示感谢。
在实践中练就青年大学生本领,在基层一线传播科技火种,厚植“爱农、助农、兴农”情怀,将乡村振兴责任深深镶嵌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坎里。队员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谆谆教诲,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多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