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3日 作者:团委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23年7月6日,动物科学学院“感受时代光辉 凝聚奋进力量”发展成就观察团社会实践小分队赴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开展脱贫攻坚成果、移风易俗调研社会实践。
三河村地处大凉山腹地,曾经作为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46.47%。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三河村吉木子洛老阿妈家的火塘边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出了“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本领、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的良方。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大力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实现脱贫致富。
同学们重走三河村旧址
五年时光匆匆,三河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同学们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三河村旧址的路径。一路上讲解员生动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同学们在旧址实物的参照和讲解员的叙述中似乎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之中。
同学们在三河村旧址认真听讲解
同学们首先来到节列俄阿木家旧址,眼前的火塘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在讲解员的介绍后大家了解到,火塘是彝族同胞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和家庭的象征,是饮食、起居、取暖、会客、议事、交流等活动的中心,也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传承的场所。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三河村摆脱贫困的发展之路开始越走越宽广。
紧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吉好也求家旧址。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踏着雪后的泥路,来到这里,亲切慰问吉好也求一家,同他们亲切握手、拉家常、询问生活所需。在三河村,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同学们在吉好也求的新家参观
移步新村,一栋栋漂亮的新房错落有致,砖木混合结构,搭配青瓦黄墙、雕花木窗,尽显彝家特色。同学们参观了吉好也求家的新址,走进门里面是三室一厅,墙上满满地粘贴着吉好也求女儿的奖状,并且家里面还开了一家小卖部,和之前比起来好了太多太多。同学们与吉好也求的妻子亲切交谈,了解到村里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使她不仅能够学到技能,不出村还能到果园里工作,加上自己小卖部的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1.2万元。同时村里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改变以往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行为,改善了卫生条件、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在幸福洋溢的笑容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发展给他们一家带来的巨大改变。
回首脱贫岁月 砥砺振兴未来
来到三河村村史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村干部带领村民群策群力脱贫奔小康的画面重新浮现。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全国只有两个,三河村就是其中一个。整个村史馆共分为五个厅:分别是序厅、情牵三河厅、回望三河厅、奋进三河厅、新风三河厅和溯源三河厅。分别展示三河村的村情况、党和国家对三河村的关怀、三河村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以及三河村的新风尚和民族文化等。村史馆里有许多照片,密布在村史馆的五个展厅。这些照片记录了村里的很多个第一:第一个大学生、第一张录取通知书、第一辆自行车……这些成绩无一不展示着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果。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村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把日子过好的决心,更感受到了对追求新生活、新奋斗目标的信心。
在同当地村干部进行沟通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三河村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采取多种举措实现短期收益。在养殖方面通过致富带头人建立乌金猪产业为引领;引进西门塔尔牛,以分散到户养殖、统购报销的方式助力脱贫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党支部加强乡村两级农民夜校培训,稳定劳务输出人员培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三河村目前已将冬桃、生姜、川牛膝进行规模种植,挂果收益将按照比例分红,预期在将来持续为实现村民增收助力。在未来,三河村还将继续大力建设农文旅相结合的红色教育旅游环线,逐步构建依托红色旅游发展的乡村综合体。
在此次的实践调研中,有同学不禁感叹:“三河村的脱贫攻坚之路,有穷困潦倒,有砥砺奋进,更有攀登跨越。当同学们走在三河村的旧址,那条曾经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碎石板路上,看见那难避风雨的“三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我看到现在的三河村时我不禁感慨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现在的三河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农村,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农村,有着干净宽敞的柏油路,有着窗明几净的新居。我坚信,在未来,它将继续秉承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党的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美丽!”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