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6日 作者:团委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23年初启动。为更好地组织学生提前准备、筹备参赛,校团委拟定于2023年3月开展“挑战杯”校内参赛项目遴选,并进行重点项目培育。“挑战杯”科技竞赛参赛项目遴选预通知如下:
一、竞赛设置
1.“挑战杯”主体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等类别的作品均可参赛,重点考核作品的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
2.“揭榜挂帅”专项赛,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发榜命题,学生团队揭榜答题。
3.举办“红色专项”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伟大成就,形成调研报告。
二、参赛对象
凡在2023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专科生均可申报参赛。
三、参赛方式
分为个人申报和集体申报。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
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参与总人数不超过8人,建议根据作品需求组建学科和年级交叉、知识和技能互补的团队参赛。
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四、主体赛参赛作品要求及遴选安排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的学科类别包含了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机械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应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
评审要点方面,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报名团队须撰写相关报告、并填写报名表,同时制作3分钟左右的项目介绍视频。
五、“揭榜挂帅”专项赛参赛要求及遴选安排
“揭榜挂帅”专项赛以“政企发榜、竞争揭榜、开榜签约”的方式,由政府、企业等单位提需求出题,组委会面向高校广发“英雄帖”,学生团队打擂揭榜。学生团队最多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不超过3人。目前“挑战杯”国赛组委会正在征集榜单,预计将于2023年1月发榜,2023年1月至6月,各参赛团队选择榜单中的题目开展科研攻关,2023年6月15日前向国赛组委会提交作品。国赛组委会发榜后,学校将组织动员学生揭榜答题。按往届竞赛情况,如果选择国赛组委会发布的榜单,学生可以直接报名参加国赛。本届竞赛情况须以最终通知为准,将于近期发布在团中央“创青春”公众号。
六、“红色专项”活动参加要求及遴选安排
“红色专项”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伟大成就。支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支持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或视频图片等实践成果。可以在寒假期间开展活动,也可以将历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材料修改后报名参赛。
国赛组委会目前暂未下发本届活动文件。按上一届活动要求,参赛人数方面,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参赛需提交的材料方面,每个项目应提交短视频和调研报告,其中短视频时长5分钟以内,应避免简单性叙述实践过程,着意于对红色精神的阐述、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致力于能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教育、共同成长,鼓励围绕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深度挖掘,形成有温度、易传播的视频(视频格式:MP4,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调研报告应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论理性、简洁性的特征要求,字数在5000字至10000字之间;在评审方面,考察作品的红色教育意义是否强,以及作品创新性、学术性、感染力和传播力,短视频和调研报告的权重分别为55%、45%。
上述内容均参考上一届活动情况,请以本届活动最终通知为准,将于近期发布在团中央“创青春”公众号。
七、赛事安排
(一)校赛阶段(2022年12月—2023年3月)
1.校赛启动环节(2022年12月—2023年1月)
团委发布2023年“挑战杯”校赛通知。各学院积极开展赛事宣传、组织动员师生参赛。
2.校赛项目培育环节(2022年12月-2023年3月上旬)
学校分期分批举办项目孵化训练营、答疑交流沙龙、往届优秀作品交流等活动。
各学院确定参赛选题、组建参赛团队、选拔指导教师,指导参赛团队按要求准备参赛作品。
各团队利用课余及寒假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研,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制作,完善参赛作品。
3.校赛报名及评审环节(2023年3月)
3月上旬各学院组织参赛团队进行作品文本报送,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作品文本初评,遴选进入校赛决赛答辩的团队。
3月下旬开展决赛答辩,决赛采取PPT陈述答辩的形式进行,综合作品文本和决赛答辩情况确定校赛获奖项目以及候选省赛项目。
(二)省赛阶段(2023年4月-5月)
4月上旬,学校针对候选省赛项目开展项目孵化专题培训,并遴选优秀项目报送省赛。
5月,推选项目参加“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通过省级选拔确定候选国赛项目。
(三)国赛阶段(2023年6月-10月)
6月,学校组织国赛项目参加国赛作品文本初评。
7月—8月,学校针对国赛项目开展集中培训辅导,参赛团队利用暑假进行项目优化、提升。
8月,学校组织国赛项目参加国赛集中复评,通过集中复评确定入围国赛终审决赛项目。
9—10月,学校针对入围国赛终审决赛项目开展集中培训辅导。
10月下旬,学校组织国赛终审决赛项目参加决赛答辩及项目展示,角逐国赛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八、报送要求
1.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2023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鼓励申报跨学科作品和多学科交叉的作品。
特别鼓励以下情况者参赛:
(1)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
(2)已申请、计划申请专利的学生自主研发项目
(3)鼓励申报多学科交叉的项目
2.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的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的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3.作品申报数量要求:1000人以上的学院要求最少申报20件作品参赛,1000人以下的学院最少申报15件作品参赛,以队长所在学院为归属,鼓励多报。
4.已参加往届竞赛的作品再次参赛,需证明在作品文本和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有60%以上的修改,并提供佐证材料,符合参赛条件的团队核心成员不变,方有资格参赛。
5. 各团队填写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2、3或4)发送至各学院分团委处汇总。2023年3月10日前,各学院填写汇总表(见附件5)连同团队作品、申报书电子版及盖章扫描件发送至xcctw@163.com,邮件命名为【大挑+学院】,联系人:沙建雄15183647407
九、作品评审
1.学校将邀请相关领域校内外专家组成竞赛评审组,负责项目评审工作。
2.评出校赛一、二、三等奖,并择优推荐项目参加省赛。
十、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学院要充分认识“挑战杯”竞赛作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学校相关工作部署,将竞赛组织工作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对竞赛组织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
2.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各学院要整合资源、创造条件,调动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各阶段时间节点制定竞赛组织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及时推进。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学院要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竞赛品牌在师生中产生更为广泛、更深远的影响,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烈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在校园中形成崇尚学术、勇于创新,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
竞赛交流QQ群:754250393
打印本页 关闭